作者:朱锡海
引言
淮河古称淮水,与黄河、长江、济水齐名,并称“四渎”,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,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。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,可在老一辈眼里,淮河就是“妖魔怪兽”,因为它给老一辈带来的苦难实在太多。
小时候常听爷爷说,
老家在蚌埠北郊北淝河畔一个小土坡,
那里地势低洼土地瘠薄一片荒漠;
“贫穷”和“苦难”像两条毒蛇缠绕难解脱。
爷爷说,
不怨天不怨地都是淮河惹的祸....。.
淮河堤坝三年两头被洪水冲破;
万计生命遭吞噬,
无数村庄和良田被淹没;
幸存的人啊,
只有一个选择,
背井离乡,流离失所,
旧社会,根本不关心人们的死活,
治理淮河总是用种种理由肆意推脱,
然后束之高阁。
人间改天换地迎来了新中国。
1950年那场大水,我已清楚的记得,
洪水又一次夺走无数人的生命、良田和村舍。
一份份洪灾的急电送到毛主席办公桌,
伟人泪眼阅读灾情惨重电文,
激动难过难安神,
四封批示信给周恩来总理;
重大决策,
成立“治淮委员会”,
大本营在重灾区蚌埠安落,
治理淮河的号角在淮河大地响彻!
仅仅几个月时间,
千里淮河上,集结了千百万治淮大军,
开创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治理淮河大战略。
2007年那场特大洪水,
淮河又面临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,
由于对治淮工程的综合利用,
采取“上拦、中畅、下泄”等重大决策;
洪水在境内有条不紊地退落,
水患不断的淮河成为造福
人民的幸福河。
蚌埠将城市防洪和环境美化实行一体化建设,
加大投入力度,调动各方力量。
从1995年起,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和开拓,
今日的淮河大堤风光别具特色,
绿妆素裹,幽香飘满坡,
百花斗艳,小鸟唱欢歌,
一排排垂柳,像御林军,
忠诚履行护卫大堤的重责。
群雕矗立,美观诱人,
是雕塑家从艺术殿堂请来的“新客”,
独具匠心,内涵丰富,揭示深刻,
打动和吸引无数游客,驻足观赏,留影拍摄。
河水湍急清澈,是哪方“不速之客”?
急匆匆来又火燎燎过;
慌忙中留下数不清的旋涡,
转眼间又变成一层层外延的曲波。
站在岸边眺望,你会立刻觉得,
大自然如此神奇奥妙,变化莫测。
大桥毗邻,雄伟壮阔,
改写了千百年来用木船摆渡的历史,
前人无法实现的神话,终于被
今人彻底打破,贯通了南北交通大动脉。
车流如潮,一波接着一波,唱响时代赞歌。
从此,一座座大桥成为珠城大家族一员;
新时代赋于其神圣使命和非凡职责,
拉动了城市经济腾飞,推动了发展步入快车道,
从而一举登上渴望已久的---全国文明城市“宝座”。
为治理淮河,建设蚌埠,
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们,功不可没,
衷心向他们鞠躬、致敬、祝贺;
人民不会忘记,历史不容忽略,
浓墨重彩永载中华民族治水史册!
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: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
主办单位: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: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:230021
联系电话:0551-65533351 投稿信箱:anhui@chinanews.com.cn
##########